各学院: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和《山东省高等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掌握校(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保障校园稳定,进一步加强我校(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各学院要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筛查。5月25日—6月15日,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组织学生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本院全体同学进行心理普查,对排查出的重点关注学生,要按程序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实施心理干预。具体测评方法见附件1。
三、建立联动机制,切实做好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寝室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动态关注,要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与每一位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沟通联系,详细了解学生居家隔离期间线上学习、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情绪变化等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状况。
四、关注重点人群,实施分类指导精准帮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生活上指导、学业上帮扶、心理上支持,记好台账,实施“一人一案”,做到跟踪管理、疏导到位:(1)已筛查出有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2)本次心理测评筛查出的一类学生;(3)来自重点疫区或有亲属或本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学生;(4)体温异常或被隔离观察的学生;(5)不能顺利毕业、求职困难、学业困难、感情受挫、家庭困难或家庭变故、身体残疾、受纪律处分的学生;(6)学生自我报告或心理委员上报以及辅导员掌握的学生等。通过问询、查看记录等形式,梳理出重点人群,做到主动关心,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有效化解危机。同时,要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做好家校沟通,细化沟通内容、沟通频率等,完善沟通流程。
五、开展教育与咨询,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与育人效果。(1)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期间,中国大学生在线、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共同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大讲堂》系列精品课程,帮助大学生在后疫情时期调整好心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业与职业发展,请组织本院同学认真收看,收看方式请看附件2;(2)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热线电话0538-6235057、咨询专用QQ919559665、邮箱kxjun999@163.com以及推送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学生返校心理支持手册》(附件3),组织学生在线学习;(3)主动对接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人文关怀,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疏导;(4)鼓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老师及其他具有一定心理工作资质的老师参与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来;(5)对返校学生中的寝室长、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开展培训,建立一支有知识背景、有工作能力的学生心理工作队伍。
六、认真落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各项活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聚焦提升心理免疫力,突出“云端”抗疫,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逆境中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
七、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举办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同学树立信心,减少恐慌,营造团结、安全、理性的氛围。探索通过QQ群、网络课堂、线上团体等“云”形式开展班会、沙龙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提升心理应对能力。
八、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各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前,受长期居家隔离产生的家庭矛盾,离家返校过程中对疫情感染危险的担心,以及复学复课后面临的学业就业压力等因素叠加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对此,各学院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保护广大学生生命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摆在当前各项工作的首位,多措并举,最大程度减少极端事件发生。